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源赵志的其他类型小说《从1845年开始搞事情赵源赵志最新章节》,由网络作家“江南烟雨秀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毕竟赵源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这里,他必须有个足够信任的人盯着汇丰银行,而亨得勒便是最佳人选。在每个人的面前,则放着了一本较薄的册子,分龙鹰文两版,上面写着一行标题,“汇丰银行条例手册”。赵志好奇地打开了手册,只看到里面已经写下了一段话。“银行兼办之储蓄银行,系为方便小本经营及凡农工商食力之夫积存零星款项而设,亦为工商筹集巨额款项所务。”他继续往下看去,只见里面又写了一行字,“凡有洋银满一元以上,不论多寡,不论士农工商,男女老少,均可存储生息,确实可靠,永保无虞。”“一元开户?”还没等赵志开口,一旁的洋鬼子亨特顿时惊讶地叫了出来,脸上更是带着几分不可思议。铸币利益在后世看来,一元钱开户看上去似乎很寻常,许多银行都具备这样的业务,可是...
《从1845年开始搞事情赵源赵志最新章节》精彩片段
毕竟赵源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不在这里,他必须有个足够信任的人盯着汇丰银行,而亨得勒便是最佳人选。
在每个人的面前,则放着了一本较薄的册子,分龙鹰文两版,上面写着一行标题,“汇丰银行条例手册”。
赵志好奇地打开了手册,只看到里面已经写下了一段话。
“银行兼办之储蓄银行,系为方便小本经营及凡农工商食力之夫积存零星款项而设,亦为工商筹集巨额款项所务。”
他继续往下看去,只见里面又写了一行字,“凡有洋银满一元以上,不论多寡,不论士农工商,男女老少,均可存储生息,确实可靠,永保无虞。”
“一元开户?”
还没等赵志开口,一旁的洋鬼子亨特顿时惊讶地叫了出来,脸上更是带着几分不可思议。
铸币利益
在后世看来,一元钱开户看上去似乎很寻常,许多银行都具备这样的业务,可是放在眼下这个时代里,却根本没有银行这么做。
原因很简单,对于大部分银行而言,他们只希望为有钱人服务,而不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处理这些小额存款业务。
亨特顿时觉得赵源疯了。
“赵,如果开设这样的业务,那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雇佣大量的人力,来处理这些繁琐的业务,可是它们并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好处。”
赵源摇了摇头,笑道:“不不不,一元的确可以开户,但是我们可以制定一条规则,如果全年账户平均余额低于一百银元,则需要收取十元的账户管理费。”
一旁的赵志也有些糊涂,道:“可是这样一来,这个一元开户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了。”
赵源解释道:“咱们打出的这个一元开户,本身就是一个噱头,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咱们的汇丰银行,他们只需要明白一点,汇丰银行不会对任何人设置任何门槛。”
亨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常年在银行的经验使得他嗅到了其中的价值,当下便也不再质疑。
赵源继续道:“还有一件事,眼下制币机已经抵达黄普,咱们得抓紧制造银圆,这可是一块不能轻易放过的肥肉。”
听到这里,所有人都点了点头,他们都能看出目前大青币制落后的现状,以及制造银圆所带来的庞大利益。
实际上,早在道咣十三年曾经担任江肃巡抚的林则徐,就针对哲江地区银价过高、制钱价值贬抑严重、民间交易阻滞不堪之事呈奏过朝廷,提出了币制改革的主张,核心是朝廷应该建立本国的银本位货币制度,并且逐步限制外国银圆内流,最终达到全面禁止的目的。
然而,林则徐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真正重视,最终不了了之。
要弄清楚这一点,就必须弄明白大青的银铜复合货币体系。
所谓的银铜复合货币体系,即大额贸易使用白银,日常小额贸易使用铜钱,此外国家税收以及支出使用白银,而小民日用铜钱的货币流通局面。
当然,这一套体系也不是凭空出现,它也是延续了明朝以来的货币体系,但是需要明白一点,直到明朝以前,真正大规模使用的货币并非白银,而是从青朝流传下来的制钱,且制钱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在出现变革,从过去的‘半两’‘五铢’变成了以文为单位,脱离了以重量来表达价值的时期。
“天啦,真是精妙无比的艺术品。”
阿莱格里不由得发出赞叹,道:“这是谁发明的?可真是一个天才。”
的确,自行车在历史上经过了许多天才上百年时间的改良创造,最终才得以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,几乎每一处细节设计都凝结着人类的经验总结,可是赵源却直接将它展示出来,自然让阿莱格里钦佩万分。
赵源笑道:“实际上,这是我发明的——我已经派人去西方各国注册专利,但是在商业上,还需要足够有实力有眼光的合作伙伴。”
在这个时代,东方在专利保护方面还是一片空白,但是西方工业各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专利保护制度,其中威尼斯是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,之后随着工业革M开始,鹰国、筏国、镁国、荷蓝、西板亚、厄洛斯、锐典以及澳地力也先后都建立了自己的专利制度。
对于赵源而言,他自然希望能够通过自行车更加迅速地积累资本,便在回到G州后委托了丽如银行,带着他安排的人前往殴洲注册自行车相关的专利。
阿莱格里迅速给出答复,道:“我愿意出三万鹰镑购买你的专利。”
三万鹰镑,放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。
赵源摇了摇头,道:“阿莱格里,专利我是不可能卖的,但是我可以按照区域来进行授权生产和销售。”
阿莱格里顿时皱了皱眉头,他总感觉这个赵源不像一个东方人,竟然对西方的这一套专利授权玩法也这么熟悉,他无奈地点头道:“如果你不愿意出售专利,那么我也可以接受授权,但是你要明白,自行车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,授权价格不可能太高。”
赵源微微一笑,道:“我们不妨进行一次对赌。”
“什么对赌?”
“根据我目前的计算,一辆自行车的总成本在5鹰镑左右,如果后期大规模生产,成本应该还能下降,再加上运输到西方的运费,总成本应该在8鹰镑左右,我给你的价格是12鹰镑,而你可以卖至少20鹰镑——如果你三年内完成一万辆自行车的销售,那么我需要收取2万鹰镑的授权费,相当于每一辆2鹰镑;如果你三年内能完成五万辆自行车销售,那么授权费就只需要5000鹰镑,每一辆是0.1鹰镑。”
听到这里,阿莱格里顿时皱了皱眉头,他的确看好自行车的发展前景,对方这一口咬得还真不客气。
根据他的判断,20鹰镑的价格在殴洲并不算很贵,以目前殴洲的情况来看,应该会有不少人会买,这将会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。
原因很简单,这个时代不像后世,人们的交通方式极为匮乏,像火车虽然已经出现,但是技术还不够成熟,且线路固定,至于中短途运输依然靠双腿或者马车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私人马车属于极度昂贵的奢侈品,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,因此大部分人的交通方式还是依靠公共马车,而租一辆带车夫的私人马车至少需要100鹰镑,相当于同时期技术工人一年的酬金。
倘若市面上能出现这种仅仅20鹰镑且只需要人力驱动的交通工具,无异于掀起一场真正的技术革M,将会成为无数人的选择……
到了那个时候,别说三年五万辆自行车,就算是十万辆二十万辆也不是不可能的……
赵源看了一眼码头处,似乎的确来了几个人,他们个个凶神恶煞,似乎在寻找着什么,当即便点头道:“报酬就不必了,您请。”
少女还拖着一只箱子,看上去似乎有些笨重,见赵源答应下来,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喜,也顾不得箱子沉重,便拖着箱子跟着赵源一路登上了顶层的船舱。
“滴——”
随着响亮的鸣笛声响起,商船渐渐驶离港口,朝着香江方向驶去,由于行程距离并不算长,当天便能抵达香江。
赵源望着面前的少女,道:“在下赵源,广右黄普人士。不知小姐从何处来?”
少女望着赵源英俊的脸庞,羞涩地说道:“赵公子,我名叫潘清菡,同为番禺人,家祖上潘下启,家父在G州有个名号,唤作听颿楼主人。”
听到少女自我介绍,赵源顿时一愣。
在G州,潘家的名声可真不小,尤其是这个潘启,更是曾经被称之为“世界首富”。
潘启原名潘振承,后来发达后被人称呼为启官,籍贯富建章州,早年间跟着同乡一起去南洋吕松跑船,因为勤劳肯干得到了船老大的认可,便慢慢开始跟洋人进行贸易,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
后来,潘启带着全部身家辗转来到G州,进入了洋行里开始学习,并且得到了老板的信任,开始独掌一面。在后来乾隆七年,潘启正式请旨开设同文行,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
潘启一直恪守诚信为本,与外商交易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信誉,因此也被外商誉为最值得信赖的商人,并且成了大量外商的长期合作伙伴,更是有许多外商会提前给潘启支付定金,使得潘启的生意也越来越大,逐渐成了G州洋商中的首富,更是被选为了G州十三行的商总。
鼎盛时期的潘家,曾经被《筏国杂志》评为十八世纪“世界首富”,时人曾称‘夷人到粤必见潘启官’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十三行渐渐没落,潘家也不再有当年的风光,在潘启死后,同文行由潘启第四子潘有度接手,与当时的卢观恒、伍秉鉴、叶上林号称“G州四大富豪”,只是后来营商环境逐渐恶劣,朝廷苛敛勒索加剧,使得潘家不得已选择退商。
尽管后来潘家再次被迫复商,同文行却只能改名为同孚行,在潘有度病故后,潘家无人愿意出来接管通同孚行,只能让潘有度第四子潘正炜接任,而就在三年前,同孚行便彻底宣告停办。
潘正炜便是号称听颿楼主人,也就是潘清菡之父。
赵源得知少女的底细后,微微皱着眉头道:“说起来,我们都是番禺老乡,潘赵也算是世交,却没想到今日在这里遇到了潘小姐,莫非还有什么人胆敢招惹潘小姐?”
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,那就是即便今日的潘家逐渐没落,可说起来也是一个庞然大物,像他的伯父潘有为就是乾隆朝的进士,一路官至内阁中书,而长兄潘正享同样也取得了贡生的功名,再加上其家产亿万,总不至于让子女被追杀。
潘清菡冰雪聪明,瞬间明白了赵源的潜台词,她低声叹了一口气,解释道:“我乃庶出女,本是到了出阁的年龄,便有人打算将我指婚给南洋宋家,可是我曾探听,指婚那人实属纨绔,行止轻浮放浪,吃喝嫖赌无恶不作,我就是死,也绝不嫁给那人。”
可是,鹰国人在战争中却突然发现了一点,那就是青军实在是太菜,菜到压根对鹰军无法构成有效的威胁,尤其是在青军经过认真准备的浙东反击战惨败后,鹰军的自信心彻底爆棚,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,便接连发动了吴淞、镇江等战役。
战争结束后,鹰国在谈判中占尽了主动权,逼迫青廷放开了通商口岸,达成了自己的目的。
可问题是,如今鹰国人又惊讶地发现一点,他们的确打开了市场,也让青廷默许了鸦片贸易,可是对于贸易逆差的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——因为龙国也开始种鸦片了,而且卖得反而更加便宜。
对于鹰国人来说,就更加急于逆转这一局面,他们需要龙国的茶、瓷,但是也需要足够的金银。
丽如银行便是带着这个使命,来到香江和G州,他们也急需要一个能为他们打开内地市场的合作伙伴,而赵源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。
很快,几人在罗伯特的邀请下走进了会客厅,来自茵妒的仆人来为众人分别倒上了一杯加入了牛奶和蜂蜜的红茶。
罗伯特举起了茶杯,道:“赵,你能重新说说你的那个计划吗?”
赵源点了点头,道:“丽如银行想要直接进入龙国,势必会带来许多阻力——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,他们不能接受一家纯粹的外资银行,这一点你应该明白。”
罗伯特耸了耸肩,意味深长道:“你说得对,这也是英清之战的缘故。”
赵源自然听出了对方的潜台词,便笑道:“战争只会带来更多的破坏,却不能带来更多的财富,鹰国人确实赢了,但是你们并没有达成自己真实的目的。我想,即便再来一次,现状也无法得到根本的扭转。”
一旁的亨特轻轻咳嗽一声,“赵,如果我们跟你达成合作,你真的能拿到那么多的资金吗?”
“当然。”
赵源点了点头,“龙国不缺乏足够的资金,只是它们现在都深藏于地下——没有被人挖掘出来,想让它们变成资本,我们就需要给它们一个盈利的预期。”
“盈利的预期?”
罗伯特和亨特若有所思。
赵源轻声道:“现在丽如银行的存款业务,活期存款每半年结算一次,其中存款额在两千银圆以下的抽取手续费五元,超过两万五千银圆的大额客户,则是手续费另算。如果我开的汇丰银行,不仅不收取手续费,还倒给客户利息呢?”
“不收手续费?还给利息?”
一听此话,众人都觉得赵源疯了,其中亨特接连摇头道:“赵,我已经后悔让你来香江了,你简直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,你就算有再多的钱,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!”
罗伯特也缓缓摇头,“当然,我们可以考虑降低手续费,这样确实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在丽如银行存款。”
赵源微微一笑,道:“不,给利息其实并不会亏,因为这中间存在着利差。”
“利差?”
罗伯特很快就反应了过来,只要控制存款利息比例,将它与贷款利息比例形成利差,银行就可以赚取这部分钱。更妙的是,过去贷款业务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现金流的制约,那么通过这种方式吸纳更多的存款,就可以进行更多的贷款业务了。
不过,罗伯特很快就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。
“如果贷款业务收不回来怎么办?如果吸纳的存款过多,而贷款业务过少又怎么办?”
历史的真相
在这个年代,没有农药,没有化肥,也没有超级水稻,粮食产量本身就存在一个天然的上限,那么这个上限是多少呢?
按照后世的统计数据,青朝平均亩产不过180公斤,也就360斤,但是要考虑到一般播种面积只有总耕地面积的80%,再加上粮食收获和储藏过程中需要20%,另外考虑到原粮加工出品率只有50%到60%,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口粮也就不到200公斤,甚至到了嘉庆晚期以后,也就只有100公斤多一点。
人多地少成了一个绝对的矛盾,也成了一个大青王朝挥之不去的定时炸弹。
这个炸弹的威力有多大呢?
首先,在嘉庆出现了一场持续了九年的川楚教乱,使得青朝耗费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,导致十余名提督以及总兵级别高级武官阵亡,更是导致人口减少过亿;
但是,这个炸弹并没有炸完,紧接着到了泰平天国时期,又导致青廷被打得几乎四分五裂,人口损失同样过亿;
直到青末,人口也才将恢复到嘉庆、道咣时期的四亿人口。
可以说,在眼下这个生产力环境下,四亿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天花板,再多就只能等着这个炸药桶爆炸。
陈澧没有想到赵源居然会这么思考,他不由得下意识点头,道:“你说得倒也没错,所以历朝历代都在开垦荒地,增加粮食,只为了活民。”
赵源摇了摇头,道:“龙国已非昔日,触目所及之处皆是耕地,已经没有什么荒地可供开垦了。”
陈澧张了张嘴,最终也只能长叹一口气。
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赵源主要还是在学海堂学习四书文,并没有过多涉及到科举的应试技巧,不过依然感觉受益匪浅,因为他这具身体过去的记忆还在,再加上后世的知识融会贯通下,很多书籍上的问题看得更加通透。
当然,赵源一方面在学习,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结交学海堂上的学子们。
这些学子大部分都来自广右各府的精英,甚至不乏千里迢迢而来的外省学子,他们当中也没有几个真正的书呆子,大部分都是能做事能读书的人才,在赵源的刻意结交下,与这些人也都混成了朋友。
不过,在赵源看来,整个学海堂里面除了陈澧,最值得他结交的其实只有两个人。
第一个是广右番禺人杨荣绪,字黼香,比赵源大十岁,此人乃学海堂肄业生,曾摆在阮文达门下,曾与郑灏若、梁杰等人各自就《四书文源流考》作出一篇雄文,深得阮文达的看重,且此人做事心思缜密,人缘在院中颇好。
另外一个人是广右南海人康以泰,字交修,他文名不显,但是性情豁达不拘小节,颇有几分能文能武的风采。
对于赵源而言,他深知与人相交在于兴趣相投,而以他前世的经历见识,想要折服二人实在太容易不过,仅仅用了几日三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,常常在一起相谈恨晚。
时间很快就来到四月下旬,在此期间亨得勒也派人上了山,主要是两个消息,一个是汇丰机器厂的筹建工作正在展开,预计下半年将会开始投产;另外一条消息,则是亨特已经从香江返回,并带回了一条消息,那就是丽如银行总裁罗伯特对赵源的提议很感兴趣,他将准备抽出时间来G州会面。
至于橡胶资源则比赵源想象的还要难找一些,这件事光靠亨得勒的人脉怕是还不够,或许可以到时候拜托给丽如银行方面协助。
赵源皱起了眉头,如果迟迟没有办法获得橡胶,那么自行车的实用性恐怕会打折许多,也意味着不能进行大规模投产。
赵源也只能先将这件事记在心里不表,准备在五月份时下山一起处理。
在书院里,赵源平日里跟另一位叫高从哲的学子住在一块,二人之间的关系也还算不错,平日里赵家也会派人送一些吃食上山,赵源也多有相赠。
对于赵源而言,这样的生活与前世的大学生活倒有几分相似。
“你在看什么?”
赵源走进略显闷热的屋子里,拿来架子上的方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,抬头便看到了高从哲正兴致勃勃地捧着一本书在看。
高从哲嘿嘿一笑,将手中的书籍摇了摇,让赵源看了看封面,道:“这是魏良图的《圣武记》,读起来倒也不错。”
这本书听上去像是后世的一本三流网络小说,可是在这个年代却是一本正儿八经的专题性史书,由大名鼎鼎的魏源所著,而此人所著的另一本书则名气更大一些,那就是《海国图志》。
赵源也看过《圣武记》,里面主要记载了清王朝建立至道咣年间的军事历史,其中还有许多作者对相关军事问题的论述,属于相对专业的一本书。
赵源点了点头,随口问道:“不知他的《海国图志》,你看过没?”
高从哲茫然地摇了摇头,道:“据说此书多述夷情,我没有看过。”
赵源也不以为意,这个年代里大部分读书人就是这副德行,尽管大青国在战场上被他们看不上的夷人痛揍一顿,可是在他们看来,这些西方夷人只是热衷于‘奇技淫巧’,依然是不读圣贤书的夷类。
高从哲放下了手中的书,道:“对了,杨黼香刚刚来过,他好像有事情找你。”
赵源点了点头,简单收拾了一番,便去了杨黼香所在的院子。
当他刚刚走到院子门口的时候,便听到里面传来的一阵爽朗笑声,只是从声音听上去分不清是谁。
等赵源走进了院子里时,除了康以泰以外,还看到了另外一个相对陌生的中年男子。
杨黼香见到赵源进来,便笑道:“来,秀山,这位可是咱们大名鼎鼎的学长,也是咱们的老乡,玉生先生。”
赵源过往也是有一个字,唤作秀山,只是尚未及冠,字号也就没有确定下来,只是朋友们之间多用这个称呼。
赵源听到这里,一下子就想起来,笑道:“没想到今日能见到玉生先生,实在是晚辈三生有幸。”
这一位玉生先生本名谭莹,也是广右番禺县人,字兆仁,号玉生,自幼便博览群书,且天资聪颖,强记过人。十分擅长诗文词赋,深受两广总督阮元的赏识,在广右省的才名非常高,不过此人举业不算顺利,直到去年才得中举人。
谭莹笑道:“看来咱们广右番禺人才众多,有了一个杨黼香,又来了一个赵秀山。”
“玉生,你可别忘记还要再加上我陈兰甫呢。”
说话的功夫,却是陈澧也到了。
最新评论